夏康民,只为一片丹心照我还
——记德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创会会长夏康民
文/尹名兴
在德国莱茵河畔,生活着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在当地人眼里,这个外来族群勤劳、善良,懂得如何与人修睦、和平共处,他们身上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智慧,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与远在东方的那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经常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爱国情怀。夏康民,就是这个族群的杰出代表。
位卑未敢忘忧国
2000年8月26日至27日,首次由海外华侨华人发起的“全球华人华侨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在德国柏林举行,揭开了海外华侨华人“反台独,促统一”运动的序幕,而拉动这个被海内外誉为“掀起了继孙中山,陈嘉庚之后的第三次爱国主义浪潮”大幕的,除了人们熟悉的欧洲著名爱国侨领张曼新先生,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柏林大会另一位重要发起人——德国著名侨领夏康民先生。
夏康民,祖籍浙江青田,1980年侨居德国。德国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创会会长,欧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
2000年3月,匈牙利侨领张曼新来到德国,与同乡好友夏康民谈及在柏林举办一次“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的设想。当时,由于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在接受一家外国电台采访时,公然表示台湾当局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导致台海两岸关系降到冰点,战争阴霾密布。时任欧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主席的张曼新认为,海外华侨华人有必要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发表自己的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以表明反对李登辉“两国论”的态度。张曼新的这一大胆设想,当即得到夏康民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夏康民认为,在一个逐渐被物质化的时代,一个华侨有这样的爱国心、报国志,是难能可贵的,应该无条件支持。同时,洋装在身却素有一腔爱国热情的夏康民,对台海两岸局势也在密切关注,并思考着旅德华人如何应对之策。两兄弟一连几天彻夜长谈,动情处或拍案而起,或搔首浩叹。一个对促进中国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产生重要影响、以致日后在海外掀起波澜壮阔的“反独促统”运动的“柏林大会”计划,在两位侨领的深思熟虑中逐渐成形并日臻完善。
柏林,曾饱受战争洗礼与分裂之痛,但最终走向了统一。选择柏林这座具有警世意义的城市举办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两位侨领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
为了应对“柏林大会”所需的各项条件,保障大会顺利召开,夏康民召集旅德爱国侨领,于2000年4月2日成立了“德国华侨华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筹委会”,他带领筹委会一班人迅速投入到“柏林大会”的筹备工作中。2000年6月,“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亦即“柏林大会”组委会宣告成立,夏康民等人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全球各国侨团、两岸四地统派团体联系参会的大量信函需要回复,大会会址、会场布置方案、后勤服务团队需要确定,举办大会的各项费用需要筹措,当地政府对大会持何种态度及支持与否需要沟通,台湾媒体的连连发问需要巧妙应对,海峽两岸团体相关高层官员和海外侨界代表莅临大会的种种安排需要落实……一系列事务和问题,错综复杂且敏感棘手。为了鼓动更多的侨胞参会,夏康民和张曼新还百忙抽隙分赴欧洲各国,宣讲柏林大会的意义。
就在夏康民、张曼新不辞辛劳为举办“柏林大会”艰苦鏖战之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唯恐天下不乱,给他们写来恐吓信,要他们立即停止大会各项筹备工作,向外界公开说明为什么要开柏林大会,是为了图名还是为了捞钱,中国政府到底给了多少钱?并威胁说,如果不说清楚就向相关媒体揭露、曝光,云云。在那样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情势下,这些匿名信的出现,无非就是想让大会主办者偃旗息鼓、知难而退,达到写匿名信者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是,身正不怕影子歪的夏康民、张曼新就是不信邪、不惧邪,他们依旧为大会忙碌着。2000年8月26日至27日,柏林大会几经风雨坎坷,终于如期举行。大会期间,夏康民嘱咐妻子单碎月和女儿夏映映将生意红火的饭店关门歇业了5天,全家人进驻大会现场,与德国华侨华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筹委会、德国青田同乡会、上海华侨华人总会、柏林华德中文学校、柏林中国留学中心的爱国侨胞以及一批志愿者,组成了97人的服务团队,为大会提供后勤保障服务,保证了柏林大会的顺利召开。
声势浩大的柏林大会,打响了“反独促统”第一枪,引发了海外华侨华人“反独促统”运动高潮,打乱了“台独”势力妄图将台湾“独立”出去的心理防线。可以说,柏林大会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是海外华侨华人力量的展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柏林大会结束后,夏康民发起创办的德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于2001年6月19日在德国中南部文化名城吉森以“和平统一、振兴中华”为口号的万人签名行动中宣告成立,成为全球最早成立的有影响力的和统会之一,从此拉开了德国华侨华人大规模反“独”促统运动的序幕。
2003年3月26日,在夏康民会长的精心策划下,以他为团长的德国中国和统会组织了一行26人的德国华侨华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代表团成功访问了祖国大陆,受到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台办、国务院侨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部、全国人大华侨委等涉侨涉台部门高规格接待,刘延东,罗豪才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夏康民团长一行。访问期间,还与时任荣誉团长张曼新一起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海峡两岸”专题节目,重点介绍了当时德国以至整个海外“反独促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2007年6月,该会在柏林隆重举办了“一个中国,和平发展”图片展;2009年春节期间,该会联合其它侨团成功主办由国侨办率团、在柏林举行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大型春节联欢晚会;2010年夏,该会组织德国华侨华人代表团首次访问台湾;2010年10月17日,该会隆重举行十周年庆典活动,各界(含台湾同胞)代表共200多人参会;2011年3月,该会召集近百名德国侨界、学界代表和台湾同胞代表,在柏林隆重举行“纪念辛亥百年,致力祖国统一”座谈会……多年来,德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分别在柏林、法兰克福、慕尼黑、波恩、雷根斯堡、哈根、比利斯特等市召开了38次座谈会,就各个时期台湾当局挑起的分裂祖国之行径进行了舆论上的反击;相继派代表222人次参加了在世界各国举行的全球反“独”促统大会;4次组团赴中国大陆交流访问;分别在柏林、纽伦堡等地举行了11次研讨会,及时组织侨胞学习、宣传祖籍国关于中国和平统一及对台的方针政策,并邀请大陆涉台部门的代表团到德国举行交流座谈。由该会原秘书长郭志林先生独家赞助并创办的《欧华侨报》,坚持两年出版专刊,发表德国侨界专家学者对两岸局势关注和探讨的文章共36篇,其中26篇被中国大陆官方媒体转载,在中国国内及港澳台地区华人媒体发表德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重大活动报道39次,凡此种种,夏康民都是呕心沥血!
位卑未敢忘忧国,报国无需扬豪言。为人低调的夏康民一直保持着这样一种风格,即便像柏林大会这样高规格、极具影响力的大会,他也只是甘当幕后英雄,不坐主席台,不做报告,但大会的各项事务都身先士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国驻德国几任大使对夏康民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曾任大使卢秋田说,“康民是柏林首次全球反独促统大会圆满成功的幕后英雄”;曾任大使马灿荣说,“夏会长是德国侨界领军人物”;曾任大使吴红波说,“为祖国和平统一,康民是忍辱负重,功不可末!”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于2012年11月3日,到德国访问,在接见旅德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时,对德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和夏康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赞赏,贾庆林主席指出“现在都讲创新,我看德国的华人华侨工作就很有创造性、创新性,德国华人华侨在德国(中国)和统会创会会长带领下,于2000年在柏林圆满成功的组织召开了全球第一次‘反独促统’大会,声势浩大,后来都开到全世界去了,可以说是遍地开花的了”。
不为名利改丹心
凭借几十年的海外奋斗,夏康民完全可以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舒适而优雅的生活。但他认为,生命的意义不仅于此。当物质生活上升到一定层面后,人还应该有更高的精神乃至更高层面的理想追求,需要将目光放得更远。基于这样的认识,夏康民以实际行动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证明着自己的理想追求。
作为德国中国和统会的创始人,夏康民除了关注并投身到促进中国和平统一事业中,还对欧洲华侨华人事务深表关切。2006年4月,欧洲最大的侨社组织——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在中国国务院侨办主持指导下进行了会务制度改革,夏康民担任执委兼第一副秘书长。为了更好地开展日常会务工作,执委会决定将会址由荷兰阿姆斯特丹迁至德国,夏康民默默承担起了欧华联会许多事务,除了处理日常文书、信函,与国内外各界保持畅通联络,还要抽出很多精力参与筹划、组织、协调欧华联会举办的各项参访活动。在“以小时论工资”的欧元国家,人们更能体会“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的含金量,而夏康民为欧华联会所付出的时间和劳动,都是无偿的。
2012年8月间,欧华联会和欧洲中国和统会同西班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等六家社团,在西班牙马德里联合举办“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欧华联会第17届大会”,并同时召开“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2012·马德里)大会”(简称“马德里大会”),由于大会分场次、分主题召开,同期交叉主持两个大会难度较大,对主持人的要求非常高,原本安排坐主席台嘉宾席的夏康民知难而上,挑起了大会主持人的重担。他有条不紊、层次分明、段落清楚的主持,赢得了与会全体嘉宾的高度赞誉。
马德里大会结束后,夏康民率先提出于2013年组织一支欧洲华侨华人代表团赴台湾访问的设想。此设想随即得到欧华联会秘书长张曼新和其他执委的赞同,经多次商讨,最后确立了以“欧洲华侨华人两岸中华文化之旅代表团”的名义赴台访问。2013年6月10日,一支由欧洲20多个国家36名华侨华人代表组成的代表团抵达台湾,开始了为期7天的参访。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任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台湾侨委会委员长吴英毅等政要、名流,分别会见代表团并举行了多场次座谈会,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国务院侨办、国务院台办等台侨部门领导对此次赴台访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是海外华侨华人赴台访问的“破冰之旅”。这与欧华联会班子成员在台期间团结协作、默契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早年出国的夏康民,桑梓之情血浓于水。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出资为家乡建造了“吴三大桥”;1998年国内大洪灾以及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他发动自己家族不遗余力捐款;1999年应邀参加国庆五十周年大典时,正值黑龙江遭受洪水灾害,当他得知桦楠县一所学校被洪水冲垮,便慷慨捐建了一所能容纳380多名学生的希望小学;2000年初,他率先捐款10万元人民币,为青田县建造离退休教师活动中心,其义举得到很多海外乡贤的积极响应、纷纷解囊,使离退休教师活动中心大楼顺利落成……每每有人提及夏康民的这些善举,他总是显得有些腼腆,他说只是尽自己的本分。
万籁俱静时,夏康民也会陷入沉思,他时常怀念栉风沐雨、含辛茹苦将自己养育成人的母亲,时常感恩一直陪伴身边、为他分担事业、家庭事务的妻子。没有她们的默默奉献和支持,他又何尝能够一路坚强走来?!
有人说夏康民的性格有点“冷”,但熟知的他的同乡好友张曼新却说,“康民是个热心肠”。与夏康民谈爱国,似乎有些多余。他说,“爱国是每个公民的分内事,虽然我已经加入德籍,但祖籍国还是中国。我只是希望,每当回归故里,能够问心无愧,无愧于曾经养育过我的这块土地,无愧于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这也是我的理想”。一个多么朴素的愿望,一个多么淳朴的理想!只为无愧桑梓地,只为“一片丹心”照我还。